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媒体聚焦

香港文汇报:厦金大桥(厦门段)新进展 AI助预制墩台精准吊装

发布时间:2025-03-16来源:中交二航
【字体: 分享:

3.jpg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何德花、蒋煌基 厦门报道)厦金大桥(厦门段)项目首个预制墩台吊装作业15日启动,历经6小时的连续工作,重约3,000吨的主线桥梁右幅35号预制墩台与海上桩基实现毫米级精准对接。这项吊装作业的圆满完成,标志着厦金大桥(厦门段)项目海上主线桥梁进入装配化施工新阶段,开启项目建设「陆海协同、智能拼装」快速实施模式。据了解,厦金大桥全线建成通车后,将与翔安机场、厦金航线共同构建起对台海陆空立体交通新格局。

厦金大桥(厦门段)项目全线共85个墩台(187个构件)在项目墩台预制厂预制,再拖带至海上施工现场进行吊装。在当日吊装现场,该项目施工单位中交二航局厦金大桥(厦门段)A2标段生产副经理邓玉鑫向香港文汇报记者介绍,首次吊装的墩台长18米、宽13.8米、高13.4米,重约3,000吨。利用BIM虚拟建造技术建模,模拟生产过程,研发并应用「高精度构件匹配预制」「混凝土裂缝控制」等技术,实现装配式墩台预制毫米级精度控制。他还强调,此次吊装还引入数字化施工技术,应用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手段进行预制工艺提升和管理模式迭代升级。

据介绍,为解决墩台出运难题,全方位保障墩台安全移运,项目团队研发大型智能化构件装运平台,创新采用「4000T纵移斜船架及拉曳系统+液压顶推台车」组合工艺,自主研发智能同步控制系统,进行船舶稳定性核算,将预制墩台精准移送至半潜驳船9号工程船出运。

验证项目智能建造装备适用性

此外,海上吊装面临风浪、潮汐、恶劣天气等多重影响因素,该项目吊装配备了国内最大双臂架变幅式起重船——「二航卓越」执行吊装任务。

邓玉鑫介绍说,AI技术在此次吊装中发挥关键作用。起重船上同时配备了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实时感知风、浪、流等环境条件,大幅提升施工效率、吊装精度与安全系数。「吊装过程中,项目团队对预制墩台的尺寸、重量和质量进行严格全参数覆核,对起重船动力系统与安全装置进行全面检查与调试,利用高精度传感器和监控系统实时反馈数据。」邓玉鑫介绍,应用特大预制墩台智能化调位系统,将传统人工调整升级为「海上数字大脑」自动纠偏,攻克浪涌扰动下千吨级预制构件动态纠偏难题,实现「一次吊装、精准落位」。

「厦金大桥(厦门段)项目首个预制墩台的高精度吊装,验证了项目智能建造装备的适用性,展示了项目团队技术实力,为后续海上大规模预制墩台连续安装作业提供了标准化技术示范。」中交二航局厦金大桥(厦门段)A2标段总工程师唐栋梁说,该项目在港珠澳大桥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又有了不少新的探索和突破,比如在止水技术和新材料应用方面,整体都有了新的进步。

构建厦门金门「同城」先手棋

厦金大桥(厦门段)项目起于厦门本岛,跨海连接大嶝岛,设有互通接入厦门翔安国际机场,同步建设翔安支线。主线长约17.34千米,翔安支线总长约2.3千米;总体采用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跨海段主线双向八车道,设计速度100千米/时。

作为落实「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的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厦金大桥(厦门段)是构建厦金「同城生活圈」的先手棋。

为未来两岸通道建设积累经验

厦门大嶝岛与金门岛最近的距离为1,800米。该项目全线或明年(2026)年底建成通车,届时将与厦门翔安国际机场、厦金航线共同构建起对台海陆空立体交通新格局,对福建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

据邓玉鑫说,无论从设计方案、施工技术以及材料设备上看,大陆的桥隧建设者们都已为未来的两岸通道建设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我们会在方案上再次提升,会用更先进的智能技术,通过科技将新装备以及吊具进行升级,把更新更好的方案用在两岸的接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