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世界桥梁看中国”,你知道现在智慧化建桥工艺是什么样的吗?今天,请跟随记者在龙潭长江大桥南塔施工现场见识一下百米高空的“移动工厂”。
9月21日清晨,记者来到龙潭长江大桥南主塔。眼前这座高耸入云的塔柱已完成封顶,正在进行上横梁施工。紧邻的两台塔吊长臂挥舞,配合着吊装需要稳步运转,材料运输车在便道上穿梭,工程机械发出阵阵轰鸣,现场一片繁忙景象,大桥建设者们正为着10月上旬主塔完工目标而奋力冲刺。
百米高空的“移动工厂”
龙潭长江大桥全线长约5千米,主跨1560米,以悬索桥梁方式跨越长江天堑,塔座高4米,塔柱高237.5米,相当于80层楼高。
站在南塔脚下仰望云端,只见南主塔顶部密实地包裹着一层蓝色的“金刚罩”。“这就是我们一体化智能筑塔机,是南塔施工的‘招牌’。” 中交二航局龙潭长江大桥项目总工高鑫林介绍,筑塔机总体高22.8米,重约280吨,是全封闭的空间衍架结构,内有八层。“工人乘坐施工电梯到达筑塔机入口层后,可以通过筑塔机内的爬梯到不同操作层,同时进行多种不同作业。”
神奇的是,这个硕大的“金刚罩”可以沿着塔柱上下整体性爬升,爬升速度可达到每小时5-10米。即使遇到大风等极端天气,工人在百米高空中施工作业也如履平地。除了稳定,筑塔机里施工环境还较舒适,今年夏天40摄氏度高温时,筑塔机内稳定在27摄氏度左右。筑塔机上还设置了卫生间、临时休息区和紧急逃生通道等人性化、工厂化服务设施。
“真是小系统解决大问题。”项目总工高鑫林还打开手机里的小程序给记者展示了其中的养护系统:“筑塔机自带养护功能,能利用热雾对混凝土进行每天24小时不间断养护,提升超高桥塔建造品质。”
钢筋加工的“流水车间”
同样神奇的还有部品钢筋施工技术。通俗理解就是将钢筯绑扎在地面完成,然后整体吊装,像搭积木一样在空中拼装。
“腾云驾雾绑扎钢筋,那每天都将是心悬在嗓子眼的日子,采用部品钢筋施工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南塔施工现场负责人袁小龙介绍,“一般每节段钢筋需要大约15名工人在百米高空中绑扎近4天才能完成,采用新工艺后,只需要1天就能完成锥套筒连接,大大减少高空作业人员数量和施工时间,这让大家着实安心了不少。”
同时,龙潭长江大桥南塔截面形状特殊,为两弧加两角。项目部通过二航局自主研发的专用设备,和国内首创的柔性钢筋网片整体弧形弯折施工技术,实现了“分片预制、分节组装、整体安装”,最大化地将高空钢筋作业转入工厂化机械生产。
“以前我们都在担心南塔上下节段钢筋对接,间距不一致、长度不整齐会造成锥套筒连接困难,但事实证明,我们要相信机械化、工厂化、标准化生产。”面对主塔钢筋间距合格率100%,锥套连接成功率100%,保护层厚度合格率高达98%的检测数据,南塔质检员洪成立骄傲地说。
智慧工地的“最强大脑”
“存在人员未进行交底”“特种作业人员证件无效”“塔式起重机维保记录7天内超期,请及时处理!”“施工升降机检测已超期,请及时处理!”设备部长邱琨登陆系统后,提升建议和风险预警一一详细显示。
“管理人员根据系统提示,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人员教育、培训、取证和特种设备检查、维修保养等工作,而且部门管理人员、项目领导、监理、业主都能实时看到系统警示信息,直到处理完成、更新相关资料预警提示才会消失。”邱琨介绍,这主要得益于“平安守护系统”的有效应用。
施工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帽上都张贴着各自的“身份证”——小小的二维码。手机微信扫一扫,个人基本资料、工种、健康体检状况、教育培训记录、岗位风险等信息一目了然。“现场500多名工人,我们只有5个安全员,由于人员不熟悉、信息掌握不全面,按照传统的管理方式就会比较混乱,使用新系统,谁违章、对谁处罚、要求谁落实整改就精确多了。”安全员王麟介绍。
这样的数字化管理也运用到了混凝土生产、运输、浇筑全过程。不仅提高了施工质量和工作效率,而且通过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实现原材料全跟踪,原材料厂商智能推荐及生产管控的全面升级。
通讯员 王婵 实习生 彭奥香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石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