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船舶请注意,坚决杜绝把任何垃圾扔到海中。”6月20日,在深中大桥剩余临时设施拆除现场,二航局深中通道项目副经理廖文龙通过对讲机提醒着施工人员。这是在海上生活平台拆除后,他和团队开展的通车前的最后收尾工作。
廖文龙从2018年深中大桥开工初期就来到现场。“整个海上茫茫一片,无水无电无信号,没有任何立足之地,我们通过搭建海上生活平台的方式让大伙至少有住的地方。”廖文龙回忆道,项目部规划了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临时办公生活区,能满足600人的工作生活。
600多人吃喝拉撒睡都在海上,还有一个大型搅拌站,生活垃圾、原材料加工等产生的生产生活垃圾的处理是个大问题。“施工区域还临近中华白海豚保护区,对大桥绿色施工提出更高要求。”廖文龙说,“为此,我们多管齐下,从技术方案、绿色施工、现场管理三方面下功夫。”
深中大桥东泄洪区非通航孔桥连接着西人工岛和深中大桥主桥,其承台为埋置式承台,采用“帽形钢板桩+H型钢组合围堰”工艺。也就是说承台埋在海床之下,完工后整体处于水下,肉眼不可见。
“这种承台施工涉及海床基础开挖和深水作业,安全和环保风险较大。”廖文龙说。为此,项目通过优化设计方案,将承台标高抬高,减少了基础开挖量近9000立方米,大大降低了对周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针对水上搅拌站,项目部在规划阶段就合理布置,将拌合生产区、集料存放区、材料计量区、混凝土罐车停放区、机修区、试验区等紧密衔接,站内道路相通,方便运输,大大减少二次倒运次数和运输距离。
深中大桥桩基施工会产生大量废弃泥浆钻渣,项目部严格控制泥浆跑冒滴漏,组织专用船舶将泥浆和钻渣转运到指定场地处理,确保了现场干净清洁。
生活平台上,600余名建设者生活在这里,现场却干净整洁。有的工人还在宿舍门前养起绿植,为枯燥的海上生活增添一份乐趣。“项目部实施了垃圾分类管理,垃圾桶分成不同颜色整齐排列,并定期转运处理。”廖文龙说。
2019年4月25日,在东锚碇工区围堰平台上,20余名青年员工通过一个斜坡水槽将上千尾鱼苗放流海中。这是项目部开展的“人、鱼、自然和谐共生”主题放流活动,引导全员积极投身生态环保行动。
在承台施工中,二航局陶建飞创新工作室团队将石灰石细粉作为一种替代水泥的掺合料掺入混凝土中,通过大量试验优化胶凝材料体系各组分比例,使胶凝材料级配更合理,密实度更高,从而得到一种新胶凝材料体系的低水化热绿色混凝土。此举不仅降低了混凝土绝热温升值,而且以较低的水泥和胶凝材料用量提高了混凝土抗裂性,实现绿色施工。
“从2018年开始至今,我们在海上平台生活了6年,见证了大桥施工全过程。我们离开时不留下垃圾,只留下一座大桥,一座绿色大桥。”6月30日,站在通车后的深中通道海岸边,廖文龙充满自豪。(杜才良 王鑫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