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再走线的话,我一定会多租两头驴,这样就可以带更多生活用品了。”想起第一次走线的经历,中交二航局G318线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田妥村至根要村段(业拉山沿怒江越岭)提升改造项目技术负责人苏怀平玩笑着说。
G318线联通内地与西藏,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左贡县田妥镇至八宿县根要村路段,却是有名的魔鬼路段,海拔高差超过1800米的怒江“七十二道拐”正居其中。塌方、落石、堵车是常态,给行车安全带来较大威胁。
2022年底,川藏公路G318线提质改造工程开工。随后,二航局建设者开启新征程,参与到田妥村至根要村段(业拉山沿怒江越岭)前期工作中来。
这一路段的提升改造工程,全长约42公里,其中二航局承建的二工区,线路长约18.9公里,包括13座总长约1.59公里的桥梁,7座总长约11.3公里的隧道,总长约6公里的路基,桥隧比为68%。
2023年7月,项目技术筹备等工作完成后,苏怀平作为首批进场建设者走进西藏。按照总体规划,他和项目团队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把G318线“七十二道拐”路段给“捋直”,将原本该段93公里的里程缩减至42公里,以大幅减缓紧张的交通压力,降低安全风险。
虽然是技术负责人,苏怀平却将自己当成技术员、测量员、质检员,各种累活脏活都往身上揽。
为尽快摸清沿线情况,配合设计单位尽早完成施工图设计,苏怀平主动承担起走线领队的重任。“走线”,就是沿着川藏公路G318线提质改造工程的大致线路,徒步全线勘察一遍。
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走线,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海拔超过4600米的业拉山崖畔和落差高达2000米怒江大峡谷。
不到19公里线路,几乎全是无人区,无路、无水、无电、无通讯,为勘察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1名本地藏族向导、5顶帐篷、2头驴、一批生活物资,带着这些,苏怀平带着队伍,顶着8月高原最强烈的紫外线,向着未知的区域出发了。
19公里线路勘察,要四天才能完成。倾斜达60多度的高山峡谷,让每一步前行都充满艰辛。
沿线存在多处滑坡,泥石流,碎屑流和不稳定坡体,频发的地质灾害,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苏怀平和同事们。为了安全起见,苏怀平采取“走长线、多勘察”策略,不追求短时间内走马观花式“观看”线路,而是在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全面勘测沿线地理、地质条件。
在翻越沿线唯一一处只有一户人家的三削村侧崖壁时,近乎垂直的峭壁,横亘在所有人面前。苏怀平义无反顾走在最前面,身背安全绳,吃力地向前攀爬摸索。他每走一段,就固定好安全绳,为后续人员提供一条安全通道。靠着“负鼠”式手拉手前进,大家安全通过三削绝壁。
三削村往本标段末尾方向,则是鲜有人涉足的区域。长期的碎屑流、泥石流冲刷,让沿线地质极不稳定,到处都存在着不明陷进区,稍不注意就会陷入困境。
行进中,几乎人人都有过不小心踩空的经历。他们跟着砂石往山下滑,最远滑落10米多。由于山地陡峭,下滑过程中,手脚不受控制,为最大程度保持身体平衡,大家的身体要不停地摆动着。苏怀平称:“我们每个人都像是在跳舞一样前进。”
累了,就在荒郊野岭就地休息,饿了就靠干粮充饥,晚上睡觉就在荒野搭起帐篷。挑战自我、征服自然的四天走线,大家用“舞蹈”般的方式,越过无人区,为工程设计和施工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为项目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10月25日,G318线昌都市田妥村至根要村段(业拉山沿怒江越岭)根要2号隧道成功进洞。11月25日,本标段桥梁工程首根桩基开钻,施工作业面进一步得到拓展。在苏怀平和团队共同努力下,项目建设迎来大干快上阶段。
“这个路段完成后,将极大缓解川藏公路的通行压力,促进沿线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苏怀平说。
山岭深处,桩基钻孔、隧道掘进的嗡嗡声不绝于耳,沉寂的高原再次迎来建设热潮。苏怀平这样的“舞者”们,正在持续奋斗,向着新使命进发。(潘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