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杰
在我所熟知于心的桥梁中,再没有比深中通道更宏伟、更深刻的了。这将是被后人怀着憧憬敬畏之情驶往的桥之圣地。
2016年,一次偶然机会看到深中通道国际竞赛方案第一名的作品,使我头一回了解到这座未来的“伶仃宏波”。儿时在家乡农耕,不远处汾河大桥是怎么建起来的?而且上面还要行驶重重的火车,这首次诱发了我对桥梁的好奇。
然而,我当时并不知道,此时中国桥梁建设者已完成规划设计,并开始在伶仃洋上将智慧变为现实。那时的我曾想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深中通道,但苦于年纪尚小,专业不精,想法终为空谈。后经初中薄积,终于可以在设有桥梁施工专业的院校读书,我的目光时刻关注着通道建设的点点滴滴。
你见过什么样的土木人?汗水与笑容,建设者们最常见的两种表情:苦与乐的交融,诠释着最美的乐章。头戴安全帽,肩背工作包,脸上洋溢着最可爱的笑,内心充满着对工程的敬畏。
造就深中通道的,不仅是上万名建设者与八年时间和四百多亿元投资,更是一种精神支持。在建设者眼里,大桥是他们一生中有幸遇到的超级工程,必须做好;在两岸居民眼中,她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基础设施;而对于国家层面而言,它是粤港澳大湾区不同政治文化的大融合与经济物质交流的快捷通道。
作为整个项目的控制性节点工程,伶仃洋大桥的跨越,承载起来的不仅仅是一座桥的重量,也承载起千万人的心愿:大桥连接起珠江两岸,更将创造出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新奇迹。
一百多年前詹天佑先生的《敬告青年工学家》开篇言明:“莽莽神州,岂长贫弱,曰富曰强,首赖工学。交通不便,何以利运输,机械不良,何以精制作。”一百多年后,它正应在中国桥梁人身上。在创造奇迹前必历“负重忍辱”而“厚积迸发”,从钱塘江到伶仃洋再往后而视之,桥梁大国历经坎坷而后奋发,这是了不起的伟大成就。
一次与业内前辈畅谈桥梁时突叹息道:
如有机缘,徒履桥面,悦桥之躯,随拍即触,意惬情中。
复步无可摧志,重时不可撼情,繁地无以虚足,痴桥无可厚非。
古人求学千里,长征二万五千里,深中通道的24公里至多朝六晚九,便可足踏于伶仃洋之上,心驶于大桥之中。如此,何撼不可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