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年味,无非就是有仪式感的过年,简单点来说就是按照特定的程序过年。就像《小王子》中小王子问什么是仪式,狐狸告诉他,“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二十四扫尘、二十五赶乱岁、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赶大集、二十八打糕蒸馍、二十九祭祖、三十守岁过除夕;到正月初一拜年、初二回娘家、初三赤狗、初四祭财神……每一天,为了庆祝新年,我们都有特定的习俗,这就是我们的年味,也是藏在过年里的仪式感。
我们总在说越来越不想过年了,越来越没有了年味。可又是什么时候年味就变淡了呢?记得小时候,最喜欢最期待的就是过年。临近春节,着急让妈妈买新衣服,还要有口袋的。跟着妈妈身后采购年货,跑上跑下帮着进行家里的大扫除,到了大年三十安安静静坐在电视前,跟爸妈一起守着电视看春晚,零点的时候会跟着主持人一起倒计时,还有窗外天空绚烂的烟花。大年初一,早早起来换上喜欢的新衣服,跳着就出门找伙伴,看看谁的衣服漂亮,谁得到的压岁钱多。然后手拉着手,挨家挨户拜年拿大白兔奶糖……那样的春节,现在只存在记忆中,因为我们终于还是长大了。
又到了大年三十,大家聊天的聊天,玩游戏的玩游戏,打麻将的打麻将,守在电视机前安安静静看春晚的,只有爷爷奶奶,零点的倒计时和烟花已经被我错过很多年。现在压岁钱早就被手机上的红包替代;新衣服也早就是想穿就能买到穿,谁还傻傻等着过年;至于馋人的年货走进超市就能买,再也不用费尽力气囤着等过年;没有小孩会熬一整夜守岁,人们年初一起床的时间是越来越晚;春节联欢晚会年年播,却已经沦为我们刷手机的背景音乐。现在的我不再是需要磕头的年纪,而接受跪拜的老人也已不在人世。就连不可少的年夜饭,也越来越吃不出味道,一年比一年精简的新年仪式渐渐让新年变成日历本上沉闷而普通的一天。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里有这么一段话,“年味越来越淡,只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失去了吸引力……母亲每到过年就抱怨:吃什么呢?你们想吃什么呢?儿女们都说随便,您随便做。只好年年依旧”。随便这个词真的是可怕,它让我们失去了对新年应有的渴望,也不难怪,年味会越来越淡。
来工地之后,或许是因为一年到头在家的日子屈指可数,临近春节也越来越盼着回去。这是一种期待感,源自内心深处的渴望。大年三十认认真真的守了一回岁,零点的钟声响起时,鞭炮声中郑重的完成新年的仪式,然后吃完自己包的饺子,才心满意足的回房间睡觉去。过年的仪式很简单,但是这是我新年第一天最不一样的一天,这是属于我的新年,我的年味。(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