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渝航之声稿件

建设世界一流可持续跨海通道 创珠江口百年门户工程

发布时间:2019-07-31来源:中交二航
【字体: 分享:

——世界最大跨径海中钢箱梁悬索桥完成两个巨型钢吊箱下放

7月24日,随着一个高14.5米、外径41.2米、壁厚2.5米、重量近1800吨的巨型钢吊箱成功下放海中,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东索塔第二个钢吊箱成功下放,标志着超级工程深中通道项目取得又一重大施工节点胜利。

深中通道项目地处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域,是集“桥、岛、隧、水下互通”四位一体的世界级跨海通道集群工程,也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技术难度最大、建造工艺最复杂的工程之一。据了解,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主孔跨径达到1666米,为世界最大跨径海中悬索桥;主塔高270米,通航净高76.5米,桥面高达90米,相当于30层楼的高度,建成后将是全球最高海中大桥。

其中,中交二航局承建的S04合同段主要包括伶仃洋大桥东塔、东锚碇、上游侧主缆架设、钢箱梁安装、东泄洪区非通航孔桥下部构造等施工,线路全长3973米。伶仃洋大桥东索塔承台为上、下游分幅、2个直径36米的圆形构造物,鉴于海上施工环境复杂,为有效降低施工风险,提高施工效率,提升工程质量,项目提出了使用内径达36.2米超大体量钢吊箱作为承台施工的辅助措施。

1.jpg

 “大通道+大平台”牵引大开放

深中通道,大湾区又一新通道,建成后将有力推进珠三角经济、交通一体化及转型升级,成为联系珠江口东西两岸的直联通道,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构筑又一重要交通大动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上升为国家战略、媲美世界三大湾区的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新引擎受到世界瞩目。3月以来,粤港澳三地政府不断就规划征求意见,集纳智慧。与此同时,粤港澳地区大通道建设捷报频传。因为深中通道等重大交通基建的规划建设,将区域内高密度的港口、机场、城际轨道、高速公路等贯通连接成为畅顺对接的立体化交通体系,极大促进了沿线经济要素的流动,形成规模和集聚效应。

伶仃洋上的梦之队

“做这份工作,长期漂泊在外,回家的时间很少,每年15天假期从未休完过,尤其是团队骨干和党员基本零假期。”为了完成深中通道的建设使命,这成了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每位成员的常态。

林则徐曾题字自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璧立千仞,无欲则刚。这也启示世人,要用广阔的胸怀,容纳立业过程中的革新与挫败,要用无旁骛之心,笃定而行,才能有所大成。正是在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正确的指引和包容下,S04标团队执着的追求极致,在创新道路上的一次次探索,让他们得以坚守着一颗不变的匠心,细细打磨这根钢铁脊梁,再一次创造跨海架桥的奇迹,铸成一座超级工程。早在参与深中通道建设前,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和S04标团队已深知这座工程在粤港澳大湾区及珠三角交通版图上的重要地位,无论从技术难度、工程规模还是工程意义层面,这都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超级工程。所以,在正式参建时,他们怀着一份敬畏心,决心雕琢精品,无愧历史。

2.jpg

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晚上十点多,会议室的灯通亮,S04标建设者们齐聚于此讨论工程的点点滴滴,甚至不时传出激烈的争论声。每当深中通道S04标项目施工方案确定前,都要组织技术管理人员对施工组织方案进行研究讨论。针对此次东索塔承台钢吊箱下放的施工工艺,钢吊箱厂内制作、组拼、运输及下放工序转换频繁,施工组织管理难度大,且整体下放对运输船、起重设备的要求也非常高的特点,项目技术总负责人肖文福分析了施工水域属于不规律半日潮所带来的影响,吊箱整体吊装需要赶在高平潮或低平潮,但相应潮位持续时间短,而下放精度要求高,增加了精度控制难度。深中通道工程师陈炳耀强调钢吊箱加工场地至施工水域运距约20公里,且需要穿越伶仃洋主航道,加大了钢吊箱的运输难度,一定要加大力度监控运输过程。千吨级钢吊箱如何在海上安全下放一直是国内的一项技术难题。全海上施工区域跨度大,施工安全风险、人员设备物资组织难度非同寻常。为保证钢吊箱下放施工的安全和高效,同时降低对航运的影响,会议上他们都会摆上一块小黑板,把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列出来,再逐条讨论,在这样不断互相修正的过程中,问题越辩越明。如果最终还是争无定论,他们会通过对比试验的方式进一步验证,直到达成一个让双方都信服的最佳方案方可甘休。

不怕麻烦,不求安稳,追求卓越,与其说这是一种信念,更像是管理团队每一位成员视之平常的习惯,融汇于日常工作的每一项任务、每一个细节中。一个个施工难题正是在如此精雕细琢下被逐个击破。

精益制作,打造巨型“盔甲”

据悉,东索塔钢吊箱结构形式为双壁钢吊箱围堰结构,深中通道东索塔双壁钢吊箱围堰是一种为桥梁承台施工而设计的平台围堰一体化的挡水结构和模板结构,主要由底板、壁体、拉压杆、斜拉杆、挂腿、埋件、搁置牛腿、导向装置、抱箍及定位系统等组成,其作用是通过吊箱围堰壁体和底板上的封底混凝土围水,为承台施工提供无水的干燥施工环境,并且可作为桥墩的防撞设施。因其结构刚度大,适应性强,施工方便等优点,适合于伶仃洋深水环境深中通道桥梁基础施工任务。

钢吊箱在制造开始前,中交二航局深中通道S04标就联合中铁科工组织了技术团队进行图纸深化工作,将其沿着圆周方向划分为15个节段,采用车间节段制作,码头整体总拼,浮吊整体装船。由于采用整体下放施工技术,要求钢吊箱同时穿过28根伸出海面的钢护筒,落位时14组挂腿要求同时与搁置牛腿精确对位,且平面尺寸要求在5毫米内,116根拉压杆端头弧形板要求与钢护筒圆柱准确合位。制造精度要求较高,制造时需要严格控制各节段的圆弧形箱体外形尺寸,从而保证整体拼装的外形尺寸。

简单来说,钢吊箱就好比是承台的“盔甲”。由于承台顶面位于施工水域常水位以下,通过下放到位的钢吊箱经抽水等措施后可为承台形成干施工环境,实现海上施工陆域化。其次,伶仃洋大桥位于珠江口咸淡水交汇区,海洋环境腐蚀严重,钢吊箱可有效阻隔海水与桥梁结构接触,提高承台及桥梁的耐久性;同时,钢吊箱作为桥塔永久防撞措施,可避免承台及桥塔在运营期间遭受船舶直接撞击所造成的损害,为大桥后期运营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3.jpg

15公里海上大迁徙

 本次施工位于伶仃洋大桥东索塔下游位置。伶仃洋大桥东主墩采用上、下游分幅式结构,平面为两个直径36米的圆形承台。钢吊箱作为承台施工的挡水结构和模板结构,同时也是桥墩永久防撞设施,对整个伶仃洋大桥的施工至关重要。东索塔共有两个钢吊箱,此次为第二个钢吊箱的运输,运输全程穿越繁忙的伶仃洋航道,海上运输距离达15公里,对天气和水深要求极高,安装区域临近航道,宽阔海域中受风、浪、涌、航道及远离陆地等综合因素影响,组织难度和安全风险极大。

15公里,风云变幻的大海给钢吊箱运输带来诸多挑战。运输过程跨越复杂的海上航道,对此,项目团队早在吊箱运输之前就做好了充分准备:利用自主研发的海上船舶航行安全监控系统,设置电子围栏,对附近区域船舶进行实时预警,有力确保了船舶顺畅安全航行,使钢吊箱顺利到达施工区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头戴安全帽,身着工作服,头发斑白,拿着图纸对照着正在施工的环节,时而思索时而用笔勾画着图纸,这就是78岁高龄的老党员沈体仁在深中通道钢吊箱下放施工现场忙碌的身影。

早已过退休年龄,但沈体仁没有像很多人一样安享晚年,而是一次次奔向工地。“在工地上待久了,舍不得呀,我要把这个接力棒交下去,手艺要传承,精神也要。”沈体仁说。船舶如何精准抛锚,大型结构物吊装如何保证安全,卷扬机到底施加多大力……一系列施工问题,都在他手绘的图纸上和手写的方案上清晰地标注出来。

从1960年工作以来,沈老先后担任轮机长、船队队长、项目副经理、项目书记、技术顾问等职务,参与了重庆朝天门大桥、泰州大桥、港珠澳大桥和中马友谊大桥等工程。60年建设生涯中,他先后被评为武汉市劳模、湖北省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谈及荣誉,他是波澜不惊的:“这个荣誉意味着什么呢?我觉得是工作上要先人一步,争做表率;对后辈,要传递正能量,激励他们奋发努力。”

为培养更多青年技术人才,项目部还在施工现场创立了“沈体仁劳模工作室”,让年轻一代建设者们在模范引领下更好地学习建桥技术,让建桥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4.jpg

东索塔钢吊箱下放完美收官

涛声阵阵,机器轰鸣,海风习习。7月24日,在热火朝天的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施工现场,巨型钢吊箱悬挂空中,格外耀眼醒目。正值夏季的深中通道像一个大火炉,伶仃洋上的海水被烈日炙烤得四处弥漫。工友们身体中的汗水在炙热的空气中源源不断地流出,身上的衣服像是刚从水盆里捞上来的一样。

伶仃洋大桥东索塔为群桩基础,单桩直径3米,共计56根。钢吊箱下放的关键因素就是能否保证吊箱与28根桩基精准对接。在下放过程中,深中通道工程师陈炳耀常说:“施工安全、质量问题犹如悬在我们头顶的一把利剑,即使已经对方案多方复核,对设备反复检验,这近约1800吨的重量这样悬吊在空中,我们依然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敢有一丝大意。”

所有人都屏息地注视下放过程的每一秒,伴随着现场技术人员的指示,现场测量人员精确定位,吊装人员稳定操作,大家井然有序地执行着各自负责的工序,仿佛这个流程已经过千百次演练。最终钢吊箱预留孔洞与28根群桩基础完美结合,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东索塔第二个钢吊箱成功下放。

5.jpg

温馨的“海上员工之家”

在钢吊箱下放施工现场附近的东锚碇上游,一个巨大的平台映入眼帘。一排排整齐的办公室和宿舍屹立海上,形如海中岛屿,显得温暖而安详。

原来,大桥施工高峰期时,现场人员达500人,从项目营地到施工现场要经过15公里水路,人员上下班安全风险极大。项目部坚持以人为本,专门打造了这个集施工、员工生活于一体的大型平台,大家称它为“海上员工之家”。

在这里,项目党支部推行了“案头书”和“枕边书”引导大家自学理论知识;推出了“夜间党课”,引导党员干部白天工作、晚上学习“两不误”,积极传播身边的先进党员典型事例,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等。在这里,项目党支部还发起成立“党员突击队”、“党员安全示范岗”、“青年突击队”等,凝聚起了攻坚克难、勇于创新创效的力量。

6.jpg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和公司承建单位携手共进,用善于作为、善于成就的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有些桥只能自己造,有些路只能自己走。(张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