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渝航之声稿件

海平面下的珠峰

发布时间:2015-12-31来源:中交二航
【字体: 分享:

——沈海复线宁德滨海特大桥桩基施工侧记

时间跨越了两年零五个月。2013年7月,公司的建设者们在闽东宁德滨海打下了第一根桩,当地期盼已久的沈海复线宁德滨海特大桥终于在一片欢呼声中动工开建。两年半来,建设者在这片充满着生机的海湾里共打下744根大桥桩基,平均每根桩基长度近61米,所有桩基长度累计共有45146米,相当于五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登山队员克服着高寒缺氧,我们的建设者克服着地质潮汐;真正的珠峰冰川覆盖,海平面下的珠峰却生机盎然。

大桥所在的海湾是闽东重要的海产养殖区域,海边的渔民像内地的农民一样,将海滩划成了矩阵,养殖了当地特色的大黄鱼、对虾、二都蚶、剑蛏等海味珍品。然而正是这样一片充满生机的海滩,却给桩基施工带来巨大的环保压力,项目临近的一个标段就曾因冲击钻正循环施工过程中,外排泥浆对附近海域造成了污染,被当地政府处以上百万的罚款。海洋生态保护成了摆在项目经理黄丰面前的一道难题。

国内一些桥梁桩基施工面临这样的问题会采用大型泥浆沉淀池来分砂,但宁德滨海特大桥属于海上冲击钻孔施工,临近的海洋环境及钻孔平台场地大小都无法满足这个方案。“不能用沉淀池只能用分砂器了,现在‘黑旋风’这类型的自动分砂器一个就需要近20万哦”,新来的技术员邓贵茂在项目部召开的专题会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太贵了,项目部的成本压力本身就比较大啊!”黄丰摇了摇头。744根桩,分砂器配置下来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比着自动分砂器,我们自己搞个半自动的嘛。”工程部长汤显政站起来说,“经理,我和小邓想想办法,先拿个方案出来看看!”

就这样,通过宁德项目技术人员的努力,我们自己的振动分砂器诞生了。成桩过程中,泥浆泵将孔内泥浆抽入振动分砂器,在振动器及振动弹簧的共同作用下,不同目数的筛网上下振动,将泥浆里面的粗砂、细砂分离出来,再将经过净化的泥浆抽入孔内,如此循环,从而达到分砂、净化泥浆的作用。采用该种工艺分砂,项目部一年将节省投入80余万元,更为关键的是一根桩基从终孔到一清结束平均只需要一天半时间,浇筑混凝土时的泥浆含砂量均保持在1%以内,保证了桩基施工的进度和质量,同时泥浆在循环时不会流入海里,保护了海洋环境。

除了海洋生态保护,“珠峰”般的大桥桩基施工还面临着潮汐涨落、淤泥层太软易塌孔等难题。宁德项目桩基施工人员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他们追着潮汐涨落的节奏完成着一次次抢工。为了更好的“抢潮水”,项目部从领导班子到技术员全部都是“白加黑”,项目领导24小时带班在一线,组织人员打赢每一场攻坚战。

对于宁德滨海特大桥,744根桩基拥有的不仅是长度上的五座“珠峰”,更拥有成本上的“锱铢必较”,进度上的昼夜兼行,质量上的精益求精。截至2015年11月,宁德项目已超额完成了公司年初下达的生产进度指标,超额完成利润率指标1%,降低预计成本投入3000余万元。项目还连续被评为福建省、市两级标准化示范工地。

2015年12月11日,宁德滨海特大桥744根桩基全部浇筑完成,引得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国内数十家主流媒体争相报道。正如项目经理黄丰所说:宁德滨海特大桥是公司建设者们献给宁德的礼物,希望从交通方面助力闽东地区打赢新一轮扶贫攻坚战,让沿线父老乡亲行得更通畅,让公司的“桥品牌”天下行。

(黄新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