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文化故事

西岛上的中交建桥人

发布时间:2019-06-24来源:中交二航
【字体: 分享:

这是一个用黄沙筑起,孤悬外海,无遮无挡,面积仅相当于一座体育馆的人工岛;这里有一群以血肉之躯,斩风劈浪,战天斗地,敢叫天堑变通途的中交建桥人。

从淇澳桥畔的总营地到西人工岛,交通船要在涌浪翻滚的茫茫海面上航行一个小时,如果遇到海上起风,航行时间加倍不说,沿途起伏颠簸、晕船呕吐足以使任何一个人望而却步。曾有来访记者发出过这样的感慨:“上岛了就不想下来,下岛了再也不想上去。”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令人“生畏”的地方,一群中交桥梁建设者正用辛勤的汗水,奋力书写着“一架飞虹通两岸”的壮丽篇章。

躬先士卒的建桥先锋——杨永宏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Ⅲ工区一分区副经理杨永宏,是第一个上岛的桥梁建设者,就是他带着一名技术员艰难地拉开了西人工岛非通航孔桥建设的大幕。

虽然已过去一年,但他仍对第一次上岛的情景记忆犹新。从临时码头下船,站在围堰上第一次看西岛,视线里除了黄色的沙和白色集装箱,再没有其他色彩,杨永宏说:“大热天心里也凉了半截。说是人工岛,其实就是一片海上沙漠。”经过一天的现场察看,他初步划定了各施工场地的范围,到了晚上10点多,杨永宏才从背包里拿出一盒泡面和一个鸡蛋,去交通船上借了点热水,就这样在岛上的吃了第一顿饭。

2012年11月,第一批物资设备上岛了,杨永宏带领着不足十人的队伍,利用四个集装箱和一间小食堂,开始在西岛上“安营扎寨”。“各部门人员可以慢慢增加,但工期不能耽误”,杨永宏怀揣着这份责任,每天坚持第一个到达现场,皮肤晒黑了,身体消瘦了,嗓子沙哑了,但进度得到了保证。在他的带领下,工区的全体同事攻坚克难,在茫茫大海之中,在漫漫黄沙之上,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营地临设及200米施工主栈桥搭设任务,实现项目快速启动,赢得西人工岛非通航孔桥建设开门红。 

工程建设的指挥中枢——汤继中

汤继中是前场工长,负责西人工岛非通航孔桥现场施工的人员组织和设备调遣。说他是现场施工的指挥中枢,一点都不夸张。

每次看到汤继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他下嘴唇贴着的那一小块白纸,这嘴唇上火的毛病已经成了他的“职业病”。岛上湿气重,衣服放柜子里都会发霉,施工现场露天作业,湿气侵身与太阳曝晒可谓“冰火两重天”。曾有一名吊车司机再也坚持不住,甩下一句话便自行下岛了:“我宁愿每个月少拿2000块钱,也不想在这鬼地方待!”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枯燥的施工生活,往往会让人情绪波动,如何做好工人的思想工作,妥善安排现场施工,已经成为汤继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现场施工的组织者,他不仅要“能说会道、八面玲珑”,还得“耐得住性子、伏得下身子”。真可谓:操不完的心,上不完的火!

西岛上的一切物资包括生活用水,都要从对岸的珠海运过来,艰苦条件可见一斑。现场工人可以因环境恶劣而选择离开,可作为中交建设者的汤继中只能选择坚守。汤继中的女儿去年6月7日参加高考,他5号晚上才赶回远在重庆的家,待女儿考试结束后,他又匆匆赶回了珠海。对女儿的歉疚始终是他的一个心结,“这也是没办法,工期太紧了。西岛这边从6月到11月,台风说来就来,所以要在台风来之前完成下部结构施工,实在走不开。好在女儿懂事,在她眼里,爸爸在做一件大事。”说完这句话,他拿着对讲机,用近乎沙哑的声音对着码头方向喊着“船到了先把钢筋卸了,然后把水箱加满……”

背井离乡赴边陲,齐心协力筑大桥。工程建设在他女儿眼里是大事,在汤继中和同事的眼里又何尝不是。舍小家为大家,汤继中与同事们一起鏖战伶仃洋,率先完成港珠澳大桥全线首根钻孔桩施工,紧随其后的是首个承台、首个墩身、首跨现浇箱梁。中交建设者与家人相聚的时间屈指可数,但是一个个工程节点却被他们牢牢攥在手中。

保障有力的炊事精兵——胡新全

胡新全是岛上食堂的炊事班长,他每天要负责工区管理人员及施工队伍一百多人的伙食供应。二十多年的厨师生涯中,胡师傅也随着工程走遍了大江南北,可谓身经百战。面对西岛这样的特殊情况,老师傅也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烦恼。

“岛上买菜太不方便,就算一颗大蒜头也要从珠海运过来。” 2013年4月的一天,珠海的蔬菜配送公司将工区当天的菜送上了货船,但货船出发不到半小时因突遇大风被迫返航,这可愁坏了胡师傅。货船从码头到西岛最快也要两个多小时,虽还未入夏,可在珠海的高温烈日下,菜很容易腐烂变质。从同事那里找来船长电话,胡师傅一遍一遍地询问:“船出发了没有,还要多久才到?”最终,货船比原计划晚了近七个小时到达码头,胡师傅一个箭步便冲上甲板,打开大包小包的菜仔细检查。当他拿起一块猪肉细细一闻,心里咯噔一下,最害怕发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甲板上几十斤上好的猪肉,在南粤似火骄阳的暴晒下,现在已经发臭了。几十斤肉扔掉心疼,但如果做成菜,大家吃坏肚子后果更加严重,人工岛可是连买药都困难的。想到这儿,胡师傅一咬牙,将几十斤猪肉丢进了垃圾桶。

从那以后,岛上的菜三天采购一次,并且多以易存放的菜为主。每次货船到了,胡师傅总会叫上工区几个年轻力壮的同事,将一袋袋菜、一罐罐煤气,手提肩扛的运到食堂。菜的种类少了,胡师傅就从口味上下功夫,单调的食材在他手里也能千变万化,一个茄子也能做出红烧、鱼香等各种味道。“我是做后勤保障的,和你们在前场干施工的相比还是轻松了不少。看着大家这么辛苦,我只能多练手艺让大家吃饱吃好,这既是完成本职工作,也算是间接为港珠澳大桥建设做贡献了。”

曾经有人这样问我:作为交通建设者,你们让天堑变通途、江山归咫尺。然而你们往往还没能享受到出行的便利,就又奔赴另一个荒野滩涂,开始新的战斗!长此以往,你们有何感受?虽然刚参加工作不久,但看着同事们平日忙碌的身影,听着同事们往日奋战的故事,我心里已有了答案。虽然我们要在孤岛上忍受恶劣的自然环境,过着枯燥单独的工地生活,但等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的那一刻,我相信所有的辛酸将会被胜利的光芒所掩盖,中交建设者的笑脸将会比烈日骄阳更加灿烂。(叶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