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文化故事

孟加拉小伙登上中国领奖台

发布时间:2019-06-24来源:中交二航
【字体: 分享:

摘要:中马友谊大桥的建设汇聚了中国、马尔代夫、孟加拉、印度、斯里兰卡等多国员工,项目在工作和生活中尊重各国员工信仰及习惯,通过导师带徒等方式强化外籍员工培养。孟加拉员工亚新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他的身上彰显着中国企业的文化包容。

2016年5月的一天,在马尔代夫首都马累,19岁的孟加拉国青年亚新,刚来马尔代夫不久的他,顶着烈日,行走在车流不息的街头,他要寻找的是一个中国援建项目——中马友谊大桥。

凭着一句拗口的中文“我想学桥”,让这个渴望知识的青年留了下来。

项目施工技术组安排电工班班长毛兴奎对他进行传帮带。学电路板构成,拆解需要维修的大小电器,学着用笔绘制电路图,冒着骄阳在桥上检查电路,跟着大家努力地学说中文。亚新就跟着师傅每天早出晚归,忙个不停,干的事似乎与建桥技术没有相关性,但他的出勤表现与其他外籍员工不同,挂在他嘴边的经常是那句:“师傅什么时候上下班,我就什么时候上下班。”

一天深夜凌晨时分,已经进入梦乡的亚新,突然被一阵电话铃声吵醒。“快!桥上有个配电柜被大风吹倒了。”毛兴奎急促地挂了电话,亚新则迅速穿上衣服奔出门外,没想到外面已是狂风呼啸,暴雨倾盆,密集的雨点打在身上生生着疼。

亚兴冲进配电室,迅速地拉断桥上总电源并挂上了“线路维修禁止合闸”的警示牌后,转身冲向了桥上。

呼啸的风雨夹杂着涌浪的咆哮,像千军万马奔腾而至,不时有涌浪翻越过栈桥面。在一二三的口号声中,数百斤的配电柜慢慢回归原位。紧接着,他又和师傅一丝一毫精细检查线路,并将所有断裂脱落的电线全部更换修复。不知不觉,已是凌晨三点多,雨终于停了,风小了,桥上的机器再次发出了轰鸣。

在马尔代夫高盐高湿度环境下,空调受腐蚀很大,故障率往往很高,如果不能当天修好,员工们就要忍受高温,难以入眠。

亚新在师傅带领下,认真钻研空调构造、原理,一点一滴摸索经验,不出一个月就能独立完成拆装和维修了。亚新接到的电话和微信消息多起来了,有时是中午,有时是半夜,无论何时,他都不怕打扰,及时赶过去检修,从无怨言。室外的机顶盖轻轻触摸一下就十分烫手,往外面站上一两分钟就浑身冒汗。在高峰期,亚新一天维修的空调达八九台,他不仅速度快,而且修得质量也很好。于是,大家时常看到,一个冒着毒辣辣的太阳在室外拆除空调机,一个顾不上吃午饭还在捣鼓着零件,一个背着电工包的身影来回穿索在工地和生活区。许多中国同事也纷纷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工地布线,生活区修空调,前后场维修电机……渐渐地,亚新的技能越发娴熟,面对新事物往往上手很快,而且勤奋刻苦。紧接着,亚新被许多部门看上,成了一个非常“抢手”的人。搅拌站管理员胡志海专门邀请亚新前来“深造”。亚新虽然会说中文,但认汉字对他来说是一件难事。电脑屏幕上的混凝土搅拌系统软件上的中文菜单让他感到一头雾水:水泥、粉煤灰、硅灰、外加剂等,每种原料都有一个特别的图标和调节按钮。为记住这些密密麻麻的内容,亚新一方面听师傅讲,还用手机拍下一个个翻成孟加拉语逐个理解,并在下班后反复记忆,直到背得滚瓜烂熟。一段时间后,如何操控每个程序,下多少料,何时装车,何时罐满,他都能熟练把控,独当一面。

随着中文水平不断提高,再加上又学会一些印度、马尔代夫等多国语言,亚新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胡志海看来,亚新的“加盟”可谓有如神助。起初,因语言障碍,搅拌站一批外籍工人在混凝土原材料分类、上料和装车等程序上往往容易混淆,分不清类别和次序,致使效率偏低。亚新参与进来后,把材料类别给大伙讲清楚了,把注意事项说明白了,使上料平台产量由每天60余吨上升到了90吨,增强了混凝土的保供能力。

亚新非常喜欢中国文化,在项目举行的“丝路同唱茉莉花”活动中,他坚持苦练演唱《茉莉花》。起初,一句句饶舌的发音,让大伙忍俊不禁。在他的努力下,调子越来越准,发音越来越正,让同事们刮目相看。当他的演唱的视频登上央视后,亚新的朋友圈火了。他把视频发给爸爸妈妈看看,发给亲戚朋友们看,他瞬间成了“网红”。

随后的两年时间里,亚新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一名施工班组长。在他的沟通协调和督促中,外籍员工展现出崭新的面貌,与中国同事们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技术能力和施工效率均得到有力提升。而亚新的薪资水平相比之前也增长了一倍。亚新兴奋地说:“在这里好!中国的朋友们,很好!我有一个梦想,希望能一直跟着中国师傅继续建大桥,希望弟弟也能好好学中文,毕业后也到中国工程项目工作。”

2018年,中交二航局首次评选优秀外籍员工,亚新光荣上榜,成为全公司多个海外项目中屈指可数的优秀外籍员工。让亚新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还藉此获得了一次去中国的宝贵机会。于是,2018年3月,亚新去中国了,领奖去了。(杜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