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文化故事

一家三代献给中国基建

发布时间:2019-06-24来源:中交二航
【字体: 分享:

—— 记华丽高速测量队长谭渝坪

元代李京曾用“两厓峻极若登天,下视此江如井里”来描述金沙江,不可谓不贴切,金沙江如绿带般盘旋流淌在滇西的崇山峻岭中,而江畔正慢慢崛起着华丽高速这样一项长达153公里的超级工程。

金沙江水流湍急,险恶,而华坪通往丽江的道路仍只有一条被称为“死亡公路”的308省道为主,急需打通华丽交通大动脉。而当地更是只有一座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金龙桥,桥梁对于当地人来说,更是无比重要的交通要道。现今二航局的铁军们承建了八个标段中难度最大、体量最大、战线最长的其中三个标段,更有横跨金沙江1386米的世界级桥梁金安金沙江大桥在江面如巨龙腾起。

2017年初。二航的桥梁建设者们,开启了深山峡谷中的“修炼”之行。而为他们“修炼”提供基石的正是我们的主人公谭渝坪和他所带领的测量队,这位担任华坪至丽江高速公路第25、26、27合同段测量队的测量队长谭渝坪,初见他,黝黑的皮肤,不协调的黑框眼镜,一副云南本地的面容一口浓重的重庆口音。似乎诉说着他多年不平凡的经历,让人一眼就印象深刻。说起华丽高速修建难度多大,他缓缓吐出:“生平最难,没有之一”。

我们的主人公谭渝坪却不是第一次来到云南这片神奇而瑰丽的地方,2005年他就被调配到二航局二公司保龙高速项目部,这是一条跨越怒江横穿高黎贡山巨龙,从临沧到瑞丽的高速公路。当时没有便道,没有大型的工程设备可供使用,所有的工作都是马拉骡运,肩拉手扛完成,环境可谓异常艰苦,而身处测量工作中的他,总是亲身带头以身作则,在复杂艰险的环境中完成一次又一次测量挑战。在完成大桥、隧道、路基测量放线时,由于云南地势原因,经常是在崖峭壁上用铁锹挖一个坑,走一步采一次数据就是这样完成每次的测量工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而他这一干就是4年之久。用他话说“他在原始森林做了四年野人”。这样艰苦的施工环境让他和云南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直梦想能二次进入云南,再次体验原始森林的感觉,更是想对云南这块地方建设出份力。

2016年他通过唯一一条被称作“死亡省道”的308省道来到项目部参建华丽高速,前期的测量工作是项目开工最难的的时候,刚刚进场人生地不熟,这时需要测量人员把图纸在地球上实实在在的画出来,只有这样其他的部门才有依据进行施工规划。于是他们在高耸的山巅上,在离江几十丈的悬崖峭壁上总能看到他们忙绿身影,作为世界范围内在“三高地区”跨境最大的峡谷钢桁梁悬索桥,直线长度接近于14个百米跑道,主塔高度接近80层楼高,当地人很形象的称其为“竖立的乐山大佛”,主塔受温度和云雾视线阻挡影响大,隧道锚锚坑空间狭窄、光线暗,要实现极高的精度,难度可见一斑。在山巅上由于岩石分化严重落石多,云雾阻挡视线,谭渝坪带领的测量队,必须要走一步,停几秒,防止落石砸到前面的人。更是在将近垂直的70度陡峭悬崖进行大桥的开挖测量放线,全部重心紧靠一根绳子拉住,身体必须紧紧贴着悬崖,每次往前凿个坑,才能前进一步。有次为了选取最佳的水准测量路线足足前行了七公里峡谷小道,被他称作“生死心跳七公里”,他们每次都是与死神的亲密接触,容不得丝毫的失误。正是如此条件下他们依然完成了金沙江大桥前期测控点布设、全标段控制网的布设,实现高精度,他自己讲述,建桥的速度快慢和测量是密不可分的,唯有高精度的控制点才能在复杂艰险的环境中将完美的“大佛”精确无误竖立起来。

而据他讲述,更具有巨大的困难和挑战性的是阿肯动大桥,这座桥梁只有短短的171米长,却是哥石山隧道和十二栏杆坡隧道之间的连接点全线的关键点,两侧几近垂直的崖壁和无路到达似乎告诉了人们建桥的不可能,初期由于设计院采用无人机航测的地形图精度低,阿肯动大桥峡谷的实际地形与设计数据出入几十米。为了得到更为准确的地形数据,从而优化设计。特请专业的攀山队测量,由于面积大、峡谷险峻、荆轲杂草丛生被直接拒绝,谭渝坪带领测量队找出路、想办法,每次早上带些干粮、背几大瓶水,徒步大山中,没有路,就套上绳子顺着山沟滑下去,在深山中攀爬就是一整天,对人的心里生理都是严酷的考验。我们终于选好观测点,借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激光扫描仪,进行峡谷沟壑全方位扫描,然后利用数字云图进行地形分析,剔除不需要的伪数据从而得到我们需要的地形图。这样的工作压力使得年轻人辞职也成为了常态,在工作过程中刚毕业不久的何刚,有一次去阿肯动现场放样,我们要找到十二栏杆坡隧道的进口的具体位置,走到悬崖边,根据GPS的指示信号向下200左右米,于是在旁边的一棵树上套上绳子,何刚也把绳子套在自己的身上,带着GPS往下放,大概往下有七十米时人实在是太累了,何刚找到一块可以站立伸出来的小石板歇歇脚的地方,不料石板突然断裂身体一下往下垂几米,还好上面拉绳子的人及时拉住,何刚当时吓得不小、好一会儿才缓过劲来,他靠在石壁掏出手机给他的爸妈打了个电话:爸妈我可能回不来了。幸好绳子还没有什么损坏,也成功的把他救了上来,回去后就辞职走人,诸如此类。而这一切的目的就是要求实现哥石山隧道、阿肯动大桥和十二栏杆坡隧道正确对接。对于工作危险,他总是以一句责任在身,必须解决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

问起家人现在对他工作态度如何,他说担心是必然的,但家人更多的是自豪,是以他和他父亲为榜样的力量。谈起家人,不得不说说谭渝坪一家三代与中国基建的深厚缘分。

我们的主人公谭渝坪1975年出生于重庆,谭渝坪之父谭取智,是退伍军人体制改编,成为了二航局的早期机械工人,谭渝坪自1995年进入二航,就跟随父亲参建过江津大桥、江津滨江路、万州码头等工程,谭父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在推土机里带着草帽被晒黝黑的身影,不时狂饮一口身边茶水,一整天几乎不外出机器外面。谭父一直以“责任产生力量、勇敢坚毅意志”的话语教导他,也使得谭渝坪深受影响,从入社会就跟随父亲的脚步成为了二航的一员,25年来谭渝坪以“二航铁军”严格自我要求,先后连续参建了重庆珞璜地维大桥、营口辽河大桥、四川泸州黄舣大桥等3座斜拉索桥,时刻在平凡岗位上“惊天动地”,完成一桩桩一件件常人看似不可能之事,这让他与桥梁的建设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这种缘分也让他在参建滨江路工程遇到自己自己一生的爱人邹路群,二人共同在二航相互扶持,在不同项目部建设一线坚持了25年,妻子谈起谭渝坪是掩饰不住的担忧,总是说他工作很辛苦,太危险了,但知道他职责所在,更多的是对他的理解和包容,久而久之也就支持他了。

更加让谭渝坪欣喜之事,其子谭治非,自知道父亲工作后,由起初的不解,直到看到一座座桥梁如巨龙般升起,让他坚定了跟随父亲走基建之路。大学所选专业为道路桥梁专业,其子毕业也将从事桥梁建设。谭渝坪说看到儿子有意愿进入二航局工作,他也希望看到一家三代人都在建筑行业,为桥梁行业做出微薄贡献。

每次谭渝坪谈起工作,他说责任来了就必须去解决,不会讲条件,也是谭父给了他一种榜样的力量,工作中最低底线就是零失误,测量工作更是是一个团队的事,必须无比配合才能完成。而让他说起生平最自豪的事,他毫不犹豫说“看见田地起巨龙”是无比骄傲自豪的事。

谭渝坪一家三代的故事不会完结,一线的建设离不开默默奉献的这些人们,对整个行业来说,航三代的发展见证了中国基建建设历程,是整个行业缩影所在。(赵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