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文化故事

要建一个百年工程

发布时间:2019-06-24来源:中交二航
【字体: 分享:

2005年5月,苏通大桥南北两座主塔的承台完成施工,第一个世界之最——超大群桩基础建设提前完成。

刘先鹏不禁喜上心头,大吼一声:“兄弟们,踢球去!”

但踢完球之后,一个新的世界级难题再次摆在人们的面前,这就是300米的“通天塔”塔身建设。

南北两塔可以说是苏通大桥的精髓所在,因为这座桥上产生的所有的力最后都要传递到塔身,然后它再传给基础。因此塔身建设对精度要求非常之高,否则就难以构成一个近乎完美的受力结构。

但这里的风成了第一大威胁。按照气象学原理,地面高度每增加100米 ,风力就增加一级,主塔高300米,江平面如果是6级风,那么顶上就是9级风。而如前所述,在苏通大桥所有江面,一年有半年的时间风力超过6级。

风首先威胁的是人身安全,项目部在高达310米的塔吊内安装了风速测量仪,时刻监测风速变化,一旦超过警戒,所有人立即撤离。

其次威胁的是工程质量。塔身建设几乎完全依靠液压爬模,但国产爬模最多只能抵抗每秒30多米的风速,一旦爬模在某次大风中受损,那将对塔身带来不可弥补的伤害。

为确保万无一失,指挥部和项目部引进国外的液压爬模。在消化吸收之后,创造出具有自身特点的能够抵抗每秒70米风速的液压爬模,并对其适用方法爬架高空体系频繁转换进行创新。在施工过程中,不仅风雨无阻,而且还创造出日均塔柱爬升1.5米的极限速度,引得国外厂商飞到工地现场取经。

阳光照射对于塔身浇筑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塔身受照射的一面与背光的一面存在很大的温差,温差会使主塔产生4到5厘米的摆动,人们称这种变化为“背日葵”想象。日照摆动加上高塔在风中产生的风振,让塔身上端一直处于一种晃动状态。

如果是其他工程,这种晃动可能在人们能够容忍的范围之内,但如游庆仲所言,“要将苏通大桥建成一个百年工程、精品工程。”苏通大桥的建设者不允许晃动影响塔身精度和建设质量。他们想到一个办法,在大桥上安装上200多块光学棱镜,利用棱镜的观测数据随时计算出塔体的铅锤状态,保证主塔的垂直度时刻控制在自己手中。

而在项目部副总工程师罗承斌的眼中,上塔结构中钢锚箱的安放也尤其值得一提。钢锚箱是用来直接铆接斜拉索的,他们一个个垂直叠加在“人”字塔索之上。如果上下钢锚箱之间垂直度出现偏差,那么力的传递也会出现偏差,从而影响整个塔体结构和稳定性。

但一个钢锚箱的重量就达70吨,还要通过塔吊安放到200多米高的塔体上,谁也无法保证在此过程中不出现小的偏差,而一个钢锚箱偏了,后装的钢锚箱都会延续这一偏差。

能否控制这种偏差的出现?解决的方法肯定有,只是一开始谁也没想到竟如此简单——加垫片,让每一个钢锚箱在上塔之后还可以调控。“在实际安装当中,还真出现了细小的偏差,但通过垫片调整,问题迎刃而解。”罗承斌回忆说。

正是建设者们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苏通大桥的“通天塔”稳稳地屹立在长江之上,宛如天神的肩膀。难怪国际桥梁协会的前主席伊藤学教授在参观大桥之后,频频回望,口中称赞:“太漂亮了!”